方圆不过2里的深圳华强北号称“中国电子第一街”, 是国内电子产品流通的主要枢纽,不仅在中国电子商业界占据着龙头地位,在整个亚洲也举足轻重。2012年,汪成良放弃公务员的“铁饭碗”,毅然下海经商,从当初的日收件3000票,到如今的区域口碑担当,汪成良用活“对症下药”“培育客户”两招,妙手回春,盘活中通华强北网点,重立潮头。

  对症下药,盘“活”网点

  2012年9月,汪成良放弃公务员“铁饭碗”,接手中通快递深圳华强北网点的时候,它还是个“烂摊子”。“前任管理者的经营不力,让华强北网点已经被迫停运四个月之久;营业执照、员工队伍、设施设备,要什么没什么。”基于以上原因,中通在当地的风评更是差到极致。

  作为深圳市最繁华的商业街,华强北日客流量50万人次,经工商局登记注册的工商户就有58万家,大小电商1600余家,每天的日发件量高达30余万票,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攀升。“市场广阔,网点问题也很突出,主要有两点。”一个是人的问题,由于网点停运4个月之久,原本的业务员各奔东西;二是口碑差,收件难。

  为了深入了解市场,汪成良先后发起了两次问卷调查活动,“让客户提意见,提要求,深层次了解华强北网点存在的问题,以及应该如何去解决。”万事开头难,第一次汪成良印刷了100份问卷,但最终仅收回20份,其中还有不少人只填了姓名,其他都是空白。不死心的汪成良又组织了第二次客户问卷调查活动,这一次他印制了500份调查问卷,并在问卷醒目处标注“认真填写问卷即可获赠50元电话卡一张”的字眼。最终汪成良回收问卷380份,其中90%为有效问卷,“这次问卷调查对华强北网点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再次提醒我快递是服务业,只有围绕提升服务这个核心出策略,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和解决所有问题。”

  针对问卷调查中客户普遍反应的“业务员效率、素质低”问题,汪成良大力扩招快递员,到2012年底,华强北网点的快递员队伍由原本的19人,已经扩充到100名。为解决快递员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汪成良规定,将客户满意度与快递员收入挂钩,每接到客户投诉1次,对应快递员就扣除相应派费。令行禁止,一时间华强北网点风气、形象大变。为巩固阶段性成果,2012年汪成良再次投资300万,收购了华强北地区原有的5个中通承包区,统一管辖,规范管理。

  培育客户,做“火”网点

  把网点做“活”只是汪成良的第一阶段目标,他的终极目标是把网点做“火”。在华强北快件市场中,淘宝件占比超过70%,而当时的中通却连一票淘宝件都没有。怀着忐忑的情绪,汪成良试探性地同一位日发快件300单的淘宝客户进行了洽谈,碰巧该店主也是公务员出身,两人相谈甚欢,并顺利达成合作。考虑到淘宝店尚处于发展阶段资金并不充裕,汪成良主动提出将原本月结的快递费用改为一季度一结,并安排专人打包,在收派时间内随时提供发件服务。资金压力的缓解以及周到全面的服务,汪成良成功帮助客户实现营业额增长,合作五个月后客户的日发件量已从最初的300单增加到1000单,到2014年该客户日发件量已超过7000余单。

  首战告捷坚定了汪成良做淘宝件的决心,针对华强北日发件20~30票的小客户居多的情况,汪成良又提出了培育客户,实现客我双赢的管理思路。前端,华强北网点业务员提供周到全面、随叫随到的快递服务;后端,客服团队实时跟踪快件,并面向客户一对一主动推动物流信息和问题件处理进程,保障服务体验。

  这些举措让汪成良手中的小客户一下子增加了400余位,截止2015年5月,这些原本不起眼的小客户们日发件总量已经超过20000余票。“按照目前中国电商市场的走势,他们的发件量还会越来越大。”这些成长型客户让汪成良颇为得意:“这些原本的小客户是同行们看不中的,对我们来说他们当时的件量也微不足道,但是这就是我们攻占市场的一个突破口。我们常常说‘财气’,有了‘人气’才能聚起‘财气’,这是我们走的一步妙棋。”

  在培育成长型客户的过程中,日渐飙升的除了快递业务量,还有网点和客户之间同甘共苦、一起拼搏成长的情谊。曾经有同行以低于中通单价的价格主动找到一位与汪成良合作3年的电商客户寻求合作,却被该客户婉言谢绝,“我们是做快销的,创业初期发件少,一天最多十几票,只有中通主动联系我们,收件、跟踪,稳定可靠地陪着我们从微小到壮大,这一路走过来的情份跟钱无关。”

  如今的中通华强北网点操作占地超800平米,快递员队伍达240人。原本的5个承包区也进一步拓展到44个,细化到楼层的市场区域划分手段,保证了华强北范围内的所有客户都能体验到中通更加便捷、周到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