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协作末端服务走向多元!(《中国邮政快递报》)
2016-10-21

校园成为快件箱使用最频繁的“场景”之一

设施标准化、服务多元化的快递末端网点

  2014年,全国快递业务量达到139.6亿件;2015年,这一数字变成了206.7亿件;2016年1-9月,全国快递业务量达到211亿件,全年有望突破300亿件。快递人在分享市场迅速扩大成果的同时,也承受着快速成长所必须经历的考验。在年业务量已达数百亿件规模的当下,快递末端服务已经成为众多考验中的一个。

  在峰会上,政府管理部门、快递企业、新型末端服务商、网络科技公司的相关人士悉数到场,对快递末端服务的模式创新、技术应用、使用场景等进行了深入交流。

  多层面引导发展

  “无论企业增加多少科技元素、吸引什么样的管理人才、采用何种管理方法、建立什么样的企业架构,最后呈现价值的一定是在终端。没有末端服务的优质化,就谈不上快递全链条服务的价值化。”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司长韩瑞林一语点破了末端服务的重要性。而如何帮助、引导各种新型末端服务商健康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就成为行业管理部门必须解决的问题。

  对于末端服务的管理与规范,2013年以来,国家邮政局连续出台了提升快递末端服务水平以及推进快递网络“向下”发展的指导意见。针对快件箱这一新型投递手段,又发布了《智能快件箱行业标准》和《智能快件箱设置规范》等,对末端服务等新兴方式进行正面引导和规范。

  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快递管理处处长余艳表示,保障消费者快捷的服务体验是末端服务规范、政策出台的核心依据。她介绍,今年上半年,全国快递服务满意度调查专门针对末端服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对快件箱、公共自提平台、校园快递服务站等新型投递方式的满意度基本与传统“门到门”服务的满意度一致,而在便捷性方面的评分则不及后者。

  测评还发现,消费者对便利店自提的满意度相对较低。信息链条不畅通、出现纠纷互相推诿等是新型末端投递服务中客观存在的问题。要解决以上痛点和问题,则需要相关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

  多渠道增加营收

  在去年的峰会上,新型末端服务商,尤其是快件箱企业的盈利问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企业代表在发言中或多或少都带有一丝无奈。经过一年的探索,在本届峰会上,部分快件箱企业的盈利渠道已经逐渐明晰,让人看到希望。

  虽然成立仅一年多,但依托顺丰、申通、中通、韵达等快递企业,丰巢科技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目前,其已经在70多个重点城市安装了3万多台快件箱。在利润来源方面,丰巢认为,寄件功能有望成为其营收的重要支柱。该公司首席技术官张涛表示,经过测算,每台丰巢快件箱每天只要揽收5票快件即可实现盈利“。下一步,丰巢科技还计划向格格货栈开放寄件业务。未来,丰巢将向各种准服务平台开放,实现共同发展。”

  与丰巢不同,近邻宝没有将精力放在开展新业务上,而是对客户的消费心理进行了深入分析。“经过实地调查,我们发现95%的收件人愿意支付快件箱的使用费。”中科富创副总经理宋召卫表示,在快递价格持续走低的情况下,很多快递员都不愿意支付快件箱的使用费,而收件人则不同。越来越多的人认同支付费用获取优质服务的消费观念“。因此,我们改变了以往向快递员收取派件费的模式,让快递员与收件人协商是否同意使用近邻宝以及是否同意支付费用。”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行,社区内的近邻宝使用率大大提升,并已经部分实现盈利。

  获得突破的不只有快件箱,高校的快递服务站也在积极拓展自身的功能。菜鸟网络校园驿站总监范春莹表示,菜鸟为华南理工大学的校园驿站制定了集装箱解决方案,将集装箱改造成为校园驿站。“一层是传统驿站服务,二层做了双创的尝试,学生可以在这里创业,投资商也可以在这里找到新想法、新点子。”

  多主体共享资源

  部分与会代表认为,在快递业务量持续增长的背景下,每家快递企业各建一套派送网络,不但会增加城市交通的压力,还会因业务量的过少或过多造成派送能力的不足或冗余,从而浪费社会资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汪鸣指出,在城市小区建立快递集结点、发展共同配送,能够有效整合快递资源、提升末端服务效率。

  “目前,企业表达的诉求是零散的、破碎的、不完整的,没有形成集体的系统性诉求,导致快递在‘最后一公里’环节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汪鸣表示,快递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已经确立,随着企业在运作模式上的不断成熟,为了进一步提高效率、产生与规模匹配的效益,就需要构建与快递产业发展相匹配的设施系统。在末端服务中,就要建立公共性快递收发货集结点。而这在现有的城市管理政策下很难取得突破,相关政府部门必须在政策和管理方面进行创新。建立城市共同配送点,将快递配送与城市货运相结合,以整合设备资源,提升末端服务效率。

  对此,范春莹表示,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是确定共同配送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未来,在一些揽派失衡的地区,快递企业、末端网点以及第三方服务商很有可能会达成共识,通过共同配送模式,实现更高效率和更低成本的配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