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物流系统是解决长三角城市群‘大城市病’的重要途径。”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地质科技与成果处处长龚绪龙说。近年来,他一直关注如何利用好地下空间资源,为城市建设打开更加立体的发展格局。
长三角“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是我国物流最繁忙的区域之一。以全国4%的土地承载了超过全国22%的综合货运量,快递物流占全国的1/3以上。龚绪龙认为,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区域物流发展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如能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在长三角城市群建设城市间区域地下物流系统,可在节约土地资源、缓解交通压力、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无人化运输还可以提高疫情、极端气候等应急形势下的区域物流协同联动能力,对支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破解“大城市病”
地下物流系统作为一种全新的货物运输方式,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已在北京、雄安、郑州、济南等城市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尝试。
“地下物流系统利用地下空间资源运输货物,不占用地面空间,采用清洁动力,不受外界条件干扰,可24小时运输且更加可靠高效,是解决长三角城市群“大城市病”的重要途径。”龚绪龙认为,与传统货运相比,地下物流系统具备显著的优势。
以沿沪宁高速建设地下物流系统为例,龚绪龙通过估算数据得出地下物流系统的四方面优势:一是更集约。较扩建沪宁高速和在沪宁高速旁新建高速相比,分别可节约土地资源约186.15和645.32公顷。二是更经济。投资成本较新建高速低15%,直接经济效益高出25%左右。三是更安全。由于设置在地下,抵御战争打击、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能力大大高于地面,同时无人化运输可减少交通事故率6%,减少因事故造成的直接损失约431.16万元。四是更环保。地下物流不占用基本农田、生态红线,且可减少地面货运产生的等效碳排放96.89万吨/年,折合环境效益为28.28亿元/年。
“城市间区域地下物流系统还是长三角城市群物流应急保障的重要抓手。”龚绪龙表示,当前,长三角城市群物流产业发达、物流资源分布广泛,为应急物流各要素的协同运作提供了潜在保障。然而,在疫情、洪涝、冻雨等应急条件下,路网可达性以及应急物资运输的安全性皆面临巨大挑战。地下物流系统是集“高抗干扰性+非接触式中转+集约化运输”于一体的网络化的物流基础设施,可以促进城际干-支线运输和城市配送的有机衔接,提升应急状态下的城市间区域物流系统韧性。
试点先行先试
为推动城市间区域地下物流系统规划建设的有效落地,支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龚绪龙建议推动沿沪宁高速先行示范建设城市间区域地下物流系统。
沪宁高速是长三角城市群最繁忙的公路之一,从中国北部、中西部进入长三角城市群的流量均汇集于此,日均交通量超过10万辆,其中货运占比约15%,远远超过道路设计通行能力。
龚绪龙介绍,根据前期研究成果,沪宁高速沿线无影响地下物流系统规划选址类的重大地质环境问题,15~30m地下空间有广泛连续分布的硬塑状黏土层可作为地下物流管道埋设层位,且城市内发达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也埋设在此范围,便于实现城市间区域地下物流系统与城市内部轨道交通的有效衔接。
“初步估算,若沿沪宁高速下布设三级树状网络地下物流系统,单公里造价约2亿元,可实现货物处理能力达22.68万吨/天,投入-产出比为1:6.79~7.9,远高于改新建高速公路。建议推动沿沪宁高速开展城市间区域地下物流系统顶层设计,制定发展战略目标和具体任务,发挥先行示范效应。”龚绪龙说。
此外,龚绪龙建议,建立健全城市间区域地下物流系统规划管理体系,将地下物流系统布局规划纳入长三角城市群国土空间规划范畴,并逐步建立开发审批、产业推进、行业管理、市场准入和质量监管等相关落地配套政策,在地下物流系统规律认识、资金筹措、产业化发展等方面尚不成熟前,对地下物流系统可能涉及的地下空间资源进行“规划预留为主”,为后续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地下物流系统作为构建高效物流配送网络的新手段,涉及地质勘查、城市规划与物流、地下空间、交通工程等多学科交叉领域。”龚绪龙建议,加快城市间区域地下物流系统技术集成与创新,带动长三角城市群地下物流行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