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
今天,注定与众不同。
今年的快递业务旺季,比往年来得更早一些。刚踏进11月的门槛,行业就开始忙碌起来。粗略了解了一下,成都各大快递转运中心今天的处理量,已经达到去年11月11日的数值。
成都卫健委今天通报,发现1例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新冠疫情与业务旺季叠加,行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
11月2日
早上到单位,感觉到疫情离自己如此之近。我所在的办公室3个人,一位因为健康码变黄去做核酸检测并居家隔离了,一位因为家属去过阳性病例居住的小区,全家居家隔离。另外,单位还有3名同事也被隔离。
每一个在岗的人,都像上紧发条一样,一边收集行业受疫情影响情况,一边配合属地疫情防控调查。
截至12时,已判定阳性病例在蓉密接152人。
很迷茫也很矛盾:对疫情发展状况未知,对城市受影响状况未知;疫情防控要求“少出门,少聚集”,行业旺季需要“昼夜忙碌,走街串巷”;封控区域要求按下“暂停键”,源源不断涌来的包裹提醒行业必须启动“提速键”。
各行各业都在抢时间、摸情况、控形势。
我要保住自己的绿码,不乱跑、不添乱,站好自己的岗、做好自己的事。
11月3日
问题和矛盾开始凸显。快递小哥的健康码陆续变黄,必须进行核酸检测并隔离,而后补人员一到达封控区域附近,也会成为“时空伴随者”而变黄码,有的快递小哥被堵在了临时封控的小区或大厦中。
积压的快件送不送?必须想方设法送。因为有很多粮油物资,“保供”要求必须送,旺季翻倍的件量也要求必须送。但怎么送?
随着更多的黄码出现,各核酸检测采样点人满为患,快递小哥哪有那么多时间排队?
即使这样,每次不管问到哪家快递企业有多少积压件、严不严重、怎么处理的时候,得到的反馈几乎都有这么一句——“兄弟快递已经在帮忙派送”。
一句“兄弟快递”,让人特别心安。在这场大考面前,品牌之间已经没有界限,所有快递是一家。
11月4日
单位派出多个检查组奔赴一线,发回来的现场照片,让我们更直观地掌握疫情防控形势,也更体谅一线快递小哥的不易。
指导企业对接电商平台及总部实行错峰发货,根据封控要求调整投递组织,对封控区域暂停发货。
非紧急物资,莫急这一时。
11月5日
经过加班加点,《关于近期行业疫情防控工作重点提示(一)》终于出台了。要求很明确:分拨中心人员每日坚持亮绿码、测体温、环境消杀“三到位”,做到核酸检测必须测、口罩必须戴、疫苗应接必须接“三必须”;网点门店 “谁的人、谁管理、谁负责”,按照社区管控要求,严格落实“三到位”“三必须”,寄件用户戴口罩、扫码、测体温、保持1米距离;快递小哥“谁失控、谁违反、追谁责”,揽投“必须全程戴口罩”,禁止进入中高风险区域,严格遵守居住地管控要求。(补记:12日、14日、15日、19日又出台了4版《关于近期行业疫情防控工作重点提示》)
只要不迷茫、不慌乱,齐心协力,行业一定能够拨云见日。
11月6日~7日
收集上报情况,争取政策支持。从2日开始,每天都在了解行业受疫情影响情况,不断向市里反映行业存在的困难,希望允许无接触式集中投递,希望相关部门柔性执法等。
每天还要抽出时间奔赴各个网点,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检查。不管能看几个地方,督促一个是一个。
11月8日
今天发出通知,要求全市邮政快递业在岗一线人员(特别是揽投人员)必须持有近期核酸检测阴性报告才能上路。这是对行业负责,也是对用户负责,更是对全社会负责。
11月9日
今天,单位参加了成都的全媒体直播《成都面对面·监督问责第一线》,现场对行业防疫举措进行了明确解答,并承诺把疫情防控应急物资和群众基本生活物资及时送达,给全市人民吃下一颗“定心丸”。
11月11日
经过不懈努力,成都市《关于进一步做好快递行业疫情防控和配送保障工作的通知》终于签发,对全市疫情防控不同区域的快递配送及快递小哥进出进行了规范,对全市寄递畅通给予了最大限度的保障。
快递企业拍手称赞。
11月12日
上午,市委书记来到顺丰网点,督导疫情防控工作,慰问战“疫”、战“双11”的快递小哥,为全行业打气鼓劲。
11月13日
今天是成都市邮政管理局成立9周年的日子。
在新冠疫情和旺季叠加的时刻,行业展现出蓬勃活力:从1日至今,全市投递包裹1.3亿件,日均投递量接近平常的2倍,而人员减少了近1/5。
九年风雨,久久为功。我看到的是一种迎难而上、知难而进的精神。这一路,大家坚定无畏;这一路,行业力聚心齐。
11月16日
市领导在我局疫情防控和配送保障工作情况报告上批示:“邮政快递业对全市打赢疫情遭遇战至关重要”“要巩固好的做法,时刻不能松懈,形成常态长效”。
肯定的话语,让我们昼夜奔忙的心,滚烫无比。
11月23日
早上,看到了《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致全体市民朋友的感谢信》。信中说,11月23日零时,成都市中高风险地区全部清零,成都全域降为低风险地区,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
烟火里的成都回归,是全市2000万人肩并肩拼出来的平凡幸福。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邮政管理局)